“这小说真的是你写的?”半个小时后,冯九仪从稿子中抬起头,惊讶的问道。
“是啊,冯伯。您要是觉得哪里有问题,我就听您的意见,修改好了再投稿,到时候估计还要麻烦您帮我把把关。”黎泽从对方的表情中其实早已看出了意思,这本书好歹在后世也算是知名的小说,且不说在那大陆新武侠的风潮中能够始终被誉为顶尖作品,就是在之后武侠小说一蹶不振的时代,还能够在台湾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销售成绩,就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能够打动现在《明报》管理层的书,但眼前的冯伯也算是自己这计划中将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自己还是要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更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
就这短短的几秒,黎泽便在心里面转了这么多的心思,放在以前那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但既然现在的“自己”早已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作为一个穿越者,自己来到这个时代,自然要学会融入这个时代,更何况,“穿越有风险,做事需谨慎。”如果自己不能学会融入这个时代,那所带来的不可能不是简单的无法实现自己的计划,一展抱负,而可能会带来更可怕的灾难。也因此,黎泽开始主动出击,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他需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也许,这或许有些腹黑,但作为一个独自来到这个时代的人,本身就是极为特殊和孤独的存在,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自己,那便会随时处在不安全感之中。
想到这里,黎泽望向冯伯的眼神显得更为真诚而迫切了,他需要能够知道这本书给专业人士带来的阅读感受,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踏出自己计划的第一步,才能令自己能够稍微安下心来,不必每天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
“咳咳,其实我也说不好这本书到底给我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要我说,我只能说很有意思,非常好看,我想这本书稿比《明报》现在刊登所有武侠小说都要好看,但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你写了多长时间,如果要在《明报》上连载的话,可是需要储备好稿子的,如果轻易的停止连载,先不说对报馆有什么影响,可你以后要是再想从事创作这条路,就难了。”说到这里,冯伯不禁面色带了一丝担忧。
“冯伯,您放心,这点我还是明白的,再怎么书,我也不能拿父母和您的声誉去赌。您放心,这部书稿我的预计是按照卷来写,每卷大概十五万字,您手中的书稿是第一卷和第二卷,现在第三卷我已经写完一半了,至于连载,目前我预计通过五到八卷来完成小说的第一个故事,至于是否有后续故事的续集,则需要看读者的反馈和市场情况了。”黎泽充满自信的回答道。
按照现在的“创作”速度,完成一卷《英雄志》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在这个没有键盘来敲字的时代,这个速度已经不算慢了,要知道黎泽还需要做大篇幅的修改。能够达到这样的速度,一是源于黎泽前世的工作经验所带来的技能,二就是他本身过目不忘的强大记忆力了。有这两点做保证,黎泽相信自己能够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完成《英雄志》第一部分的连载,至于后续是否继续连载,黎泽也是有自己顾虑的:一方面,任何一家报纸都不可能无限期的一直连载一部武侠小说,尤其是这《英雄志》后世可是足足三百多万字都没有写完,要是一口气连载,就算再精彩,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更何况现在也未必有报纸敢这样做;二是黎泽在未来的计划中,《英雄志》的写作不会成为他的主要计划,他在后世怎么也算是个行业内知名的策划人,也算是打造了无数经典的畅销小说,随便哪本其实都可以引发一阵风潮,选择《英雄志》一是因为和现在的社会时代所吻合,更关键的是自己是这本书的忠实书迷,既然自己现在有的选择,那么肯定是要选择它了,再加上这穿越后可能会引发的蝴蝶效应,黎泽实在不敢说在不久的未来孙晓是否还会写这本武侠小说,更关键的是,他都不能确定现在是否还有孙晓这个人的存在!
通过短短半个月的接触,黎泽了解到,他所处的这个时代,和后世所描述的1982年的香港相似度高达99.999%,也就是说他应该是回到了过去。但通过仔细的观察,黎泽发现还是有些细微的不同的,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存在,导致了这个时代和记忆中的过去出现了些许的偏差。
正因为这样,自己才毅然决然的要“借鉴”这本《英雄志》,倘若因为自己的意外出现,导致这个时代没有了《英雄志》这本小说,黎泽恐怕也不知道该要说什么了。
听到黎泽充满自己的回答,冯九仪笑了笑,道“我很久没有看到过像你这样有头脑敢于争取机会的年轻人了,你放心,我回去之后,就会找相关的专业人来处理这部书稿,尽快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对于黎泽,此时的冯九仪内心还是蛮喜欢的,这个年轻人虽然有点小滑头,但是从眼神中能看到一丝不属于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深邃,更关键的是,这部书稿的确写的不错,再加上这个年纪,未来应该是前途不错,自己应该帮他这一把。
在他看来,这部《英雄志》应该说是金庸封笔之后少有的精品。冯九仪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明报》这么多年,兢兢业业的他为了能够向报摊老板更好的了解报纸的问题,也读了不少的书,《明报》上的武侠小说更是全都读过,甚至当年金庸在连载《天龙八部》时,有一期出现了勘校错误,还是被他在第一时间发现的。恐怕当今整个《明报》集团内,读过所有《明报》刊载的武侠小说的人,也只有他一人而已。
在第一眼看到刚劲有力的《英雄志》三个字时,冯九仪还没有感受到什么,只是觉得这少年仔字写的不错,是个读书的孩子,可在他看完第一页后,便感受到了书稿中那股迎面扑来的豪侠之气。尤其是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情节和其中对于历史的探讨,他认为这些恰好是金庸最希望有人通过武侠小说在其中表达的,可目前市面上的小说却几乎没有,也正是这点,让冯九仪下定决心,为黎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
在这之后,冯九仪处理完和黎泽铭的时候后,婉拒了黎家父子再三的邀请,将《英雄志》的书稿郑重的装好,连午饭也没来得及吃,便匆匆忙忙的赶回《明报》集团了。他希望将这部书稿尽快的交到时任《明报》副总编辑的董桥手上,当初自己为了业务上的事,关于《明报》上刊登的内容,没少请教还是编辑的董桥,以至于两人后来成了关系不错的好友,在自己看来,有能力评判这部小说的人,也就只有这连金庸都盛赞过的董桥了。
令冯九仪从未想到的是,在十九年后,当人们讨论起黎泽和他的《英雄志》的时候,都毫无意外的提到了一个人,正是这个人将风靡整个亚洲的《英雄志》推荐到了《明报》,而在当年重新出版的《英雄志》精装版小说的第一页,写着这样一行话,“谨以此书,献给第一位真正读懂他的人,冯九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