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一卓黄泽之小说全名《携明》章节免费阅读

分类

第七章 大捣浆糊

携明
携明

八月初,尚未拿到火器的护卫队接到了第一项任务,由最近一次比试获胜的黄启东小队派出五人,执行护送第一批黄家寨的工业品去刘家港交易的任务。

因为全程都是内河和长江热闹的航道,水路又不长,实际上并无什么危险。

这第一批黄家寨的工业品是什么呢?那就是化学浆糊。

化学浆糊除了有好的粘性外,还有防霉、防腐、防冻等性能,这是通过在配方中加入适量的防腐、防冻原料来达到的。

这化学浆糊的配方就是:每一份浆糊,淀粉10克,明矾4克,石碳酸2克,甘油4克,香精少量,水400毫升。

制作工艺是:先将明矾加少量水溶解,滤去杂质。再将淀粉、石碳酸加入明矾水中,充分调匀。用沸水一半冲入,用力搅拌至无颗粒为止。然后再加入余下沸水,充分搅匀。等到冷却至50℃以下,加入甘油和香精混匀即成化学浆糊。

由于石碳酸和甘油都是现代化产品,在十七世纪,除了黄复华之外,别人是不可能有了。所以这绝对是独门生意。

至于这制作过程,绝对是简单易行,没有丝毫的难度,老少咸宜。

每天,花费不到40元人民币,按比例带回共750克的甘油和石碳酸,和少量香精。再用掉1250克淀粉,和明矾500克,就可以制造出一百二十来份化学浆糊。淀粉6文一斤,明矾4文一斤,一天只需花费不到20文。每份浆糊再装成十个小瓶,就能生产出一千二百来瓶的浆糊。

每个小陶瓶加个木塞,用蜡密封,成本不到两文钱。黄复华提供原料,让十户黄家寨的人帮忙,依他教给的法子加工。每户每天加工120瓶左右,每三瓶给工钱一文。这样每户每天轻轻松松就能赚到40文铜钱,一年下来就能赚近十五两的银子。

黄复华每天也就花出去不到三两银子和40元人民币,得到一千二百瓶的浆糊。而每小瓶浆糊批发售价十文,和大明朝一支普通的毛笔的零售价格一致,这样就能收入十二两白银。40元一天就算黄复华在现代的日常支出,这样黄复华每天又能轻松赚到九两银子,一年就是三千二百多两。

每天1200瓶胶水能卖出去吗?那是绝对没问题的。每天1200瓶,一年也就44万瓶。按照顾炎武的估计,明末有秀才以上的生员50万名,这个数字他是按每县300名的平均数计算出来的(《顾亭林诗文集》,第21页)。至于秀才下面的童生,蒙童之流,那就更多了。就按一个生员一年只要2瓶,就已供不应求了。

不要说一般读书,写字,画画的人这个基数远比生员要多,就那些书画装裱店的用量也是很可观的。就算这个时代大多数不识字的人家,糊个窗户纸什么的,也要用到的。

更主要的是,这个胶水的批发价格只相当于普通毛笔的零售价格,大家都消费得起。另外,这个时代其他人制作同样具有防霉、防腐、防冻,还能长期储存的高质量浆糊,成本远远超过十文钱不说,而且一旦开始使用,很快就会干燥失效。

所以,化学浆糊的生意注定是红火无比的。

黄家寨距离刘家港并不算远,走水路也就一百里左右。

前文交代过,崇明岛把长江分为南北两个水道。隔着长江南水道,与崇明县城几乎成直线的,就是刘家港,也就是今天的浏河镇,是江苏省太仓市东部濒江临海的重镇,为万里长江第一港。

浏河镇在元朝时称刘家港,漕运勃发,海贸隆盛,被誉为“六国码头”。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在此七下西洋,成为与当时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大海港。

刘家港自明永乐以后因海禁及倭寇钞掠,还有河道泥沙淤积而日见衰落。尤其自1521年黄浦江疏浚加阔之后,江南的港口贸易重心逐渐转移到上海。不过这个衰落的过程十分缓慢,长达四百多年。

明朝中叶时,刘家港有不少崇明商人设立的商号。在这明朝末年,刘家港依然是生意兴隆的大码头,崇明的沙船商人仍是刘家港的主力之一。

早上出发,到了傍晚,黄启东领着四名护卫队员就护送着装了上万瓶化学浆糊的船只,顺利地到达了刘家港。

一夜无话,第二日,按着黄复华交代的价格,顺利地找到买家出手了一船的浆糊。一百多两的生意,真是一点都不起眼。

这次,已经有了一定防卫力量的黄复华还让黄启东悄悄地出售了十颗玻璃彩珠。每颗才花一毛钱买的玻璃弹子,在大明朝的刘家港,黄复华要卖二十两银子。

虽然如此暴利,但如此稀罕夺目的宝贝,让那个在刘家港经营象牙香料等异国货物的买家喜不自胜,主动要求黄启东不要声张,以后把货物都卖给他,由他包售,每个加价一成,有多少收多少。虽然在刘家港也有从西洋来的玻璃制品,但质地如此上乘,色彩漂亮的,确实是没有他人能提供了。

事先得到黄复华指点的黄启东自然是一口答应,只是说需要时日,估计两个月后才能再从海外运货过来。

就这样,约莫每十日,黄复华就雇船把生产出来的胶水运到刘家港出售。同时买回制浆糊所需的明矾,淀粉等原料,还买回少量的焰硝,硫磺,木炭,还有大量的生石灰,石膏,长石,碱面(即碳酸钠)等。

在明朝末年,以上材料都已为人所知,制造黑火药的材料自然不用说,只是普通人不能大量购买,价格也不低。明矾净水,碱面食用,普通人家也习以为常,石灰就更普通了,于谦的石灰吟也是广为传颂。

长石也已被知晓,比如《本草纲目》,里面就记载了许多的金石材料,其上有云:长石即俗呼硬石膏者,状似软石膏而块不扁,性坚硬洁白,有粗理起齿棱,击之则片片横碎,光莹如云母、白石英,亦有墙壁,似方解石,但不作方块尔。

三五趟下来,到了九月份时,刘家港的许多商人,包括崇明长江巡检司的人,都已经知道,崇明岛又多了一个姓黄的商人,专营浆糊,还喜欢收购许多的原材料。而且,黄家的伙计和下人们还放出话来,要以比市价高出一成的价格,收购各类大船。

而就在黄启东和他的四名队员第一次出差顺利回来以后,黄复华也正式地用热兵器对他的护卫队进行了武装。

黄复华雇船把他和二十二名护卫队员送到了离海岸不到二十里的一片小沙洲上,然后让船只离开,并约定好傍晚时分来接回。

船只离开之后,黄复华就从两个箱子里分别拿出了五把长枪,还有二十二颗手榴弹,以及子弹若干,并给每人分发了一个打火机,让队员们分批次进行了实弹练习。第一天,每个人真正地对准预设目标投了一颗手榴弹,用长枪练习射击了五发。

手榴弹,火枪的巨大威力让护卫队的每一个人都很震惊。当然,之后大家更多的是兴奋,自己竟然能够掌握如此神威的火器!

黄复华也亲自表演了射击,小时侯没少用高压**打鸟的他自然出手不凡,让人折服。

实弹训练进行了两天。尽管已经节省着使用弹药,但黄复华的军火库存仍然只余下了手榴弹不到十枚,子弹不到两百发。

不过,黄复华现在已经有了从刘家港来的原料,可以让卫队成员们分开加工黑火药,组装手榴弹,制造子弹了。这样,黄复华自己就不用直接生产火药。如此以来,黄复华的自身安全了,整个制造速度也快了很多。短时间里,这么小规模卫队的弹药补充将不成问题。

做生意赚了钱,成立了卫队,用上了火器,安全有了基本保障。接下来,黄复华就要谋求一定的权势了。

明末时期,商人的地位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地位的提高,社会影响的扩大,造成了区域民众心态的转变,汇成了一股汹涌的拜金思潮,冲击着明末的传统社会。如薛论道在《题钱》一文中描述道:“人为你跋山道海,人为你觅虎寻豹,人为你把命倾,人为你将身卖”。“人为你心烦意恼,人为你梦扰魂劳,人为你易大节,人为你伤名教。”这种拜金观念的思潮,还反映到了民间传说中。明末人赵南星在其《笑赞》中说:唐三藏西天取经,到了雷音寺,迦叶长者索要小费,三藏无奈,只好将紫金钵给他。猪八戒忿忿不平,在释迦牟尼面前告了一状。“佛说:‘佛家子弟也要穿衣吃饭,向时舍卫国长者请诸弟子下山,将此经诵了一遍,讨得了三斗三升麦粒黄金,你那钵盂算有多少金子也在话下!’说得个猪八戒好似箭穿了雁嘴,恼恨恨地走出来说道:‘逐日家要见活佛,原来也是要钱的’”。金钱魔力如此之大,上至天理,下至人伦,无不趋钱附利。

不过,有钱的商人还有更好的取得权势的办法——买官!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