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一卓黄泽之小说《携明》免费章节在线阅读

分类

第八章 买官记

携明
携明

崇祯三年盛夏八月的某一天下午,知了都热得躲在树荫里,只是偶尔有气无力地叫两声。

崇明城内,正七品知县陆建云的府内,陆老爷正躺在太师椅上闭目养神。崇明毕竟是个岛,事情并不多。当然,油水也并不多。陆老爷是正经的科举出身,但也是花了不少银子,才谋到在江南这平静之地的一县之主的位置。

晚明时期,不用参加科举,用银子也能买到官做。《明史》《食货志》记载,明朝卖官称为“捐纳”,并制订了所谓的“捐纳事例”。“自宪宗(成化)始,生员纳米百石以上,入国子监。军民纳二百五十石,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至正七品止”。由于捐纳之风盛行,已使官场酷似市场。明人周顺昌说:“方今仕途如市,人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

清内秘书院副理事官张文衡曾经向皇太极奏报说:“彼文武大小官员,俱是钱买的。文的无谋,武的无勇。管军马者,克军钱;造器械者,减官钱。军士日不聊生,器械不堪实用,兵何心用命?每出征时,反趁勤王,一味抢掠。俗语常云:“鞑子、流贼是梳子,自家兵马胜如篦子。”兵马如此,虽多何益!况太监专权,好财喜谀,赏罚失人心。在事的好官,也作不的事;未任事的好人,又不肯出头。上下里外,通同扯谎,事事俱坏极了。”

“老爷,老爷?”陆老爷的耳边传来管家的轻声叫唤。

“什么事,陆大?”

“府外有个本县治内的年青人求见。这是礼单。”

“噢,拿来一看。”

陆老爷打开礼单,只见上面只有一行字:西洋琉璃紫珠一对。

“请他进来,吩咐下面的准备上好茶。”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史记》中的一段话,与琉璃的起源有关。范蠡,陶朱公就是民间传说的财神,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也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

紫色,可是极贵的色彩。面对重礼,难怪陆老爷对来人这么客气了。

客人不一会就进得前来,是一个略显单薄,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小子黄大山,拜见大人。”年青后生一躬到底。

“在家里,就不必客气了。请坐。看茶!”

等黄大山谢过陆老爷,在边上坐下,品过一口茶后,陆老爷问道:“不知本官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呢?”

“正是要麻烦大人。我家主人黄复华在本县开了间铺子,手头也余下一些银子,愿意捐献给朝廷。”

“好,不知你家主人愿意捐纳多少?有什么要求?”朝廷缺钱得紧,陆老爷手头里正好有上面摊派下来的卖官收银的任务。

“想要个从七品的文官。因为需要照顾自家的小本生意,还请安排个不用离家的闲职。”

“此事容易,还请在城里逗留十日。把你家主人的资料和捐纳的银两留给我的管家,十日后再来此处拿官凭即可。”

“多谢大人。那小子就告退了。”

黄大山出了陆府,笑着跟送出大门的陆管家告别,会合等在门外的吴大林,一起回转客栈。走出几步后,黄大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想到事情办得这么顺利,真让他感觉是做梦一般。

短短的三个月,自己的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个月前,自己只是个贫苦农家的孩子,连饭也吃不饱。一辈子估计就和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一样,省吃俭用讨个娘子,一辈子到得最远的地方没准就是三十里远的集镇了。

自从进了黄老爷的学徒班,每天中午自个都能吃顿饱饭,还顿顿带点油荤。家里有了那二两安家银,今年估计也饿不着了。

仅仅三个月,自己原先才认识二十来个字,现在识字都快上千了,还会算术,懂得了许多新奇的知识。如今借助字典,黄大山可以自己看懂《三国演义》了。

先生说了,自己先天资质过人,后天又勤奋好学,所以学业突飞猛进。

因为自己年已十五,学得又好,才跟在先生身边学了三个月,就被先生委派到县城来完成捐纳这样的大事。先生专门对自己就各种可能碰到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指点,比如要用银子打点官员家的门子和管家等等,又派了家仆吴大林和另一个年轻时出门闯荡过的村里大叔陪同,加上卫队队员两人护卫安全,就让自己一个以前县城都没来过的人,携带重礼和五十两金子,来这崇明城办事了。这是先生对我莫大的信任和器重!

在自己和父母说先生要差自己领头去县城办事时,父母怎么都不相信,都以为自己在编瞎话。第二天一早,父亲就陪自己找先生确认此事。当从先生口中得知消息属实时,老实的父亲感激得拉着自己当场就给先生磕了三个响头!

如今,事情一切顺利。看来,自己能说官话,能写会算,有了先生给的钱两,还真是能行万里路了。这就是先生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吧。

黄复华在崇明黄家寨继续他的教育等事业,他确实对黄大山一行放心得很。这一路去县城,还是很太平的,各种可能的情况也都预演过了。

三百二十五石,可以捐个从七品的官。当然,现在一方面价格上升了一些,另外不用真的运粮食去吏部。比如现在的米价是一石精米一两三钱,那么买官的人就要按每石一两四钱或五钱的米价交银子,请经手的大人帮你去搞定。至于那个官员以八钱白银换算一石来向上头交差之类的事情,就与买官的人无关了。

至于事情可能出了岔子,黄复华是不怕的,一对玻璃弹珠多便宜啊,五十两黄金也能用玻璃物品轻松换到。只要黄复华自己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不用去县城,以避免遭遇不测横祸就行。

九月初,黄大山一行五人出发十余天后,顺利地返回了黄家寨。

很快,一个消息传遍了十里八乡。黄家寨的黄复华公子已经花钱买了个大官来做,那些当学徒的小子们说,官名叫什么“中书舍人”,反正几乎就和县太爷一般大小。以后,大家都要恭敬地称呼黄老爷了。

这明朝的中书舍人,实际任务只是照例书写诰敕而已,此外并没有什么重要职权,相当于现在中央部委的秘书班成员。

当然,黄复华这个官只是一个虚职,大明朝不需要他真地去南京或北京上班,也不会发薪水给他。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享受副县级干部待遇的调研员或是政协委员,没有实职实权。不过,根据大明朝的优免条例,黄复华这个从七品官就可以合法避税了,能免人丁十二丁,优免田一千六百亩。

明朝对官宦儒户的田赋会优免,同时,皇室,藩王,官僚,太监等特权阶层大量占田,民户大量流失。绅缙以上的地主包括皇家、贵族官僚和绅缙。其中官僚和绅缙就是有功名在身的,对应为户籍中的官宦儒户,而官宦儒户全是享受优免特权的。举人以上为官户,监生为宦户,秀才为儒户。据吴金成估计,明代后期,全国的举人数额通常在4000—5000名之间,壅滞于乡村社会的监生数额通常为12500—22500名;生员的数额则远为庞大,洪武年间约为3万名,宣德、正统年间约为6万名,到正德年间则增至31万名,明末更达到50万名。

这就造成了明末的一个怪现象:官绅富豪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税负越来越重,即使朝廷卖官鬻爵,但能收上来的钱财却是越来越少。

黄复华现在是踌躇满志了。在偏僻的乡下,官员,加上有钱,那绝对是“土皇帝”了。只要不是鱼肉乡里,弄得天怒人怨,那绝对是可以横着走了。若是自己造福乡里,惠泽四方,一呼百应的群众基础就算打扎实喽。

有了从七品官员的身份,又有了一定的武力基础,黄复华加快了他成就大业的步骤。

九月十日,护卫队正式换装。每名小队长腰刀一柄,三眼手枪一支。每队五名投弹兵,平时不发手榴弹,配发长矛一支,短茅两支。还有每队五名火枪兵,每人发给火枪一支,火枪可以装上套筒式的明朝出产的刺刀。

同时,黄复华加大了一些军工生产的规模,黑火药,子弹,手榴弹的生产制造都请了专门的人,半个月内又制造出手榴弹一百颗,子弹两千发。

有了这些新造出的弹药,加上官员的身份,黄复华开始让自家卫队在黄家寨村附近就地练习各种火器。

平时子弹和手榴弹不配发到个人,大部分都集中在库房,库房钥匙由黄复华亲自来掌管。只有一百发子弹,二十颗手榴弹集中由两名队长共同掌握。

当然,为了应付晚上黄复华回到现代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黄复华允许大家在这种时候不用请示自己,破门坏锁而取,事后汇报就可。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