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期,在现今云南省大理州的洱海周围,活跃着六个比较大的部落氏族,它们分别叫蒙西诏、越析诏、浪穹诏、邓赕诏、施浪诏和蒙舍诏,统称六诏。
六诏部族,互不臣服。势力排位:蒙析最強,越析次之,蒙舍第三。
蒙舍诏,地处六诏的最南端,又称南诏,与当时的大唐王朝接壤。当时的政权中心,在现今云南省大理州的巍山县。
另外五诏,位置稍北,靠近吐蕃,常常受到吐蕃王朝的威胁,所以,这北边的五诏归附吐蕃而不与大唐交往。
而南诏,始终以大唐王朝为正朔,因而得到唐王朝的支持。
公元737年,洱海地区的河蛮(洱海地区比较大的一个部族,是归附吐蕃王朝五诏中,盘踞在西洱河沿岸的土著势力),受吐蕃王朝指使,大举进兵,侵犯南诏。南诏王皮逻阁急命清平官张建成(清平官是南诏宰相的称呼),紧急联系大唐王朝的剑南节度使王昱。
当时,由于唐王朝正与吐蕃王朝在剑南节度府的安戎城(现今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茂县的西番一带)熬战,久攻不下。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王昱,上书大唐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请求大唐王朝出兵云南,与南诏一起,抗击河蛮。顺带一起帮助南诏,把归附吐蕃的另外五诏一起灭了。
剑南节度使王昱的上书,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为了牵制吐蕃,缓解安戎城的压力,对吐蕃形成战略威慑,剑南节度府直接派兵,配合南诏战斗。
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击败河蛮,并乘胜向周围的五诏发动攻击,顺利吞并五诏。这样,在抗击吐蕃王朝的战线上,大唐王朝又多了南诏的战略支点。
公元739年,大唐皇帝李隆基授封南诏王皮逻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南诏的政权中心,从云南省的巍山县迁至大理州的苍山脚下洱海之滨。一座新城,就在点苍山的东南麓,拔地而起。
这座新城,名叫太和城。
太和城的城池顺山势而立,向东延伸至洱海,依山傍水,驰倚方圆三十里。城中建筑,雕梁画栋,碧瓦朱甍;城内,水榭楼阁,商贾林立,鳞次栉比,帏绣成垅;城池险要处,各有碉楼。大理石铺就的街道上,熙熙攮攮,车水马龙,好一派繁华热闹景象。
南诏王宫,在太和城的中央位置,碧瓦玉彻,虎踞龙蟠,气势非凡。
这个故事,就从公元739年春夏之交的南诏王宫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