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出生的重要性,出生在四九城的陈实,占了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宝贝多。
扔一棍子出去,都能砸到个王侯将相的后人,这群人家底子厚,家里都有宝贝,不起眼的一个瓶瓶罐罐,以后都可能价值千八百万。
此时的人们压根不把这些当宝贝,就像张勇一样。
骑着车哼着小曲,陈实的脸上写满了幸福,眼里都是希望的光。
此时的四九城繁华地段不多,甚至比不过未来很多三四线城市县城的繁华。
人口不少,明年就快要九百万了,大部分人都住在乡镇和村子里,城中村这种现象是整个改革前期的普遍现象。
四九城的二环内是城区,二环外是农村。
二环内的孩子穿黑面红底内联升的鞋子,二环外的大多穿黑面白底内联升的鞋子。
老燕京有句老话:“爷不爷先看鞋,脚底没鞋穷半截。”
内联升的布鞋此时就相当于爱马仕在法国的地位。
咸丰三年,武清县人赵廷创办了内联升,内联升这三个字是有讲究的,内是指大内宫廷,联升寓意穿他的鞋官运亨通。
赵廷还把订鞋的官员们的姓名,年龄,住址,鞋子尺寸,还有特殊喜好全部记录了下来,鼓捣出一本【履中倍载】。
这一招狠狠地把住了大清官场的脉搏,想巴结官员们的人,常常来内联升打听老爷们的足下之需。
建国后内联升改做千层底了,能穿上内联升的鞋子在四九城就是有面。
穿黑面红底的比穿黑面白底的有面。
一双鞋子,已经在拉开差距,攀比这玩意一直就存在,不是后来才有的。
有的二环外居民为了面子,攒钱买黑面红底的装城里人,不想被人说下乡人。
这时期京城里的人去吃喝玩乐的地方,基本都聚集在了前门那块,类似于未来的步行街。
前门大街此时还不是后来专门招待外地游客的,本地人基本隔三差五来这里逛街,也没别的去。
南锣鼓巷此时还破破烂烂,基本没啥人过去玩。
一条门前街,百年老字号。
从东栅栏到西栅栏三百米汇聚了四九城的老字号,过去把这里叫廊坊四条,是朱棣当初迁都之后为了拉高京城的GDP,低矮的商铺就叫廊坊。
老燕京的地名有个规律,并排的胡同用数字排序,比如东四有头条到十四条,因此前门廊坊也出现了廊坊头条和廊坊四条。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皇帝下令要在外城的四百四十条胡同安装栅栏,白天为了阻挡无照经营的小商贩,晚上就是为了防贼。
这条街上汇聚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东来顺、同仁堂、内联升的布鞋、瑞蛱祥的绸缎、张一元的茶叶、六必居的咸菜、大观楼的电影、天蕙斋的鼻烟等等,不过在人道洪流时,这些老字号都改名了,目前还在陆续恢复。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挂炉全聚德,焖炉便宜坊。
这些顺口溜就是老燕京人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
虽然此时的京城不是那么繁华,但很快,1978年后,那就是一天一个样。
1978年有一个信号,很多人抓住了,那就是国家引进了几部日剧、
1978年10月26日,在燕京,天津,上海等七个城市举办了‘日本电影周’,播放了【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这三部影片,一代人的高仓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望乡放映后,有不少观众斥责这是一部“黄色电影”,要求禁映。有人甚至说“映了这样的影片,社会上流氓不是更多了?”
在这场争论中,大作家巴金、曹禺纷纷在报纸中开辟专栏对电影进行辩护。当时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孟广钧先生在《人民x报》第四版刊发文章《精湛的艺术深厚的情谊——日本电影周影片观后》一文对电影进行了力挺:“与电影《追捕》相比,《望乡》这部影片更有深度,
陈实也捕捉到了这个信号,上层在逐步解封一些东西,这就像未来C字头电视台放行尸走肉和绝命毒师一样。
其实这几部日剧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可以说毫无尺度,但在78年这时期,这简直让人震惊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在此之前【第二次握手】这部书都可以成为禁书,这本书的尺度还没熊出没的尺度大,可见突然放出望乡这类影片带来的冲击了。
【第二次握手】原名【归来】,是作者张扬根据他舅舅的故事所写,79年重新出版,销量高达430万册,但很多人之前都是秘密流传的手抄版,传着传着就有人把书名归来改成了第二次握手。
再传着传着,就有人把情感戏修改了,原本压根没什么亲热的部分,有的读者就自己修改传给别人看,结果越传越有颜色了,写的那个刺激,所以等到正式版发行后,很多人买来阅读感觉和自己读的不一样。
路过邮局,陈实把怀里的厚厚的信封拿出来,寄给了上海的革命故事会。
年关将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了,快差不多一周,慢的话就得十天半个月了。
故事会创办于1963年,后来改名革命故事会,之后又改成了故事会。
改革初期掀起了文学热,各地都开始创办杂志,不过有的区域就是借着创办杂志捞油水,更多的人满足个人文学梦,很多有点职权的人无法在萌芽等报刊发表,那就在自己地方发表,写的那就是让人看了想要吐。
等到上面说自负盈亏后淘汰了一大批滥竽充数的,各地想法子盈利,就转载了各类港台武侠小说,至于版权,有本事你过来要。
八十年代后,通俗文学在国内快速崛起,就是这群报刊杂志造就的。
改革开放后的四大名著【读者】,【知音】,【意林】,【青年文摘】在故事会面前都是小老弟,因为故事会在它们之上。
陈实之所以想要混文学圈,收集的宝贝,以后得找个变现渠道啊,陈实就是为他的变现渠道在做准备。
路过黑芝麻胡同,陈实停下了车,站在一户人家前喊道:“老爷子在家吗?”
启功听到陈实的叫声,连忙出屋说道:“找到了?”
“必须的,您老交代的事,我肯定放在心上,托了好多人,找了好久才给您老找到,从上海那边找来的。”陈实从怀里拿出一个布袋。
打开布袋露出一条缝,启功连忙拿过去打开拿出里面的泰迪熊,一脸兴奋的模样就像个孩子一般。
毛绒玩具1892年就有了,历史上毛绒玩具的霸主是1903年推出的泰迪熊。
启功拿着玩具爱不释手,老人家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毛绒玩具,晚年的时候家中都是各类毛绒玩具。
“你数数看,一共十幅字。”启功走进屋内抱着一堆卷轴递给了陈实。
只要陈实能帮他找到毛绒玩具,他就把自己的字一块钱一幅卖给陈实,一个玩具卖十幅字给陈实。
陈实乐呵呵的将启功的字收好,这毛绒玩具是他自己用棉花,布料,羊毛线和钢丝制作而成的。
费了不少功夫,这时期想要这个,真的很难。
为什么说上海弄到的?因为上海在三十年前可是远东第一城,那是比肩纽约和巴黎的。
虽然过了三十年风风雨雨,但底子还在,那里很多东西是其他地区没有的。
在很长一个时期,上海就是国内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这不是夸张,上了岁数的都记得,当初上海牌三个字的含金量,那就是金字招牌。
这时期也一样,上海目前是国内最有商业气息的城市,想要新鲜的玩意,就得从那里淘到。
国内第一家民营企业就是79年在上海成立的,叫做【上海工商爱国建设公司】,第一家广告公司也是79在上海成立的,第一个吃螃蟹的就是瑞士的雷达牌手表,在上海的电视台和报刊打广告。
这手表当时售价在800到1000一块,而上海牌手表仅为100元。
如果不是此时出门不方便,坐火车都要拿介绍信,上海早就人满为患了,大家对于大城市的印象,只有上海。
俩月前,陈实就和启功搭上线,说自己能弄到泰迪熊的毛绒玩具,启功一听开心坏了,他想要。
这时启功的字还不怎么对外卖,大多是送人的,卖字在这时属于丢面的事。
直到八十年代,启功的字才对外卖,一幅字八块,这八块钱可不是小钱了。
当然,相对于未来他一幅字翻了一万倍而言,这八块花的很值了。
更别说一块钱买他一幅字了,那确实血赚了。
陈实和启功谈好了,只要陈实能搞到毛绒玩具,就卖字给他,一块钱一幅字。
之后陈实就跟人学了针线活,他知道毛绒玩具的制造流程,这玩意只要有时间学个十天八天的,准备好材料都能自己制作。
陈实花了俩月,制作了十个,最终选择一个感觉还不错的,这可是纯手工打造的限量款。
当然,他不能说自己弄的,要说托人从上海寻到的,这样让启功感觉不亏。
以后就俩月给他一个玩具买他十幅字,定点创收。
“陈实,你丫的真干起了收破烂了啊。”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胡同口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