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龙山陈村
陈维政的老家庆山县离省城平南约两百公里,离古宜市也有五十公里,是一个崇山间的谷地,谷地的一边是龙山山脉,另一边是庆山山脉。平南通往庆山县城的二级公路经过龙山乡,从龙山脚下经过,一棵巨大的龙眼树下有个三岔路口,陈维政就在这里下的车。
通往老家的路并不比县道小,而且是铺装得很好的水泥路面,这是前两年县上搞村村通工程的成绩,这几年,国家扶助农业,大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很有成效的。走了几十几百年的老泥路,一朝变成康庄大道,只要有良心的人都会由衷的谢谢政府,谢谢政策。
县道是沿着一条小河修建的,去陈村就得跨过这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桥,一座清朝道光年间建的石拱桥,样子与图片上的赵州桥十分相似,只是没有那座桥那么久远,那么有名。石桥的结构也与赵州桥十分类似,长条的石块人工凿成契型,上大下小,条条相挤,越压越实。桥面约四米宽,大青石桥面,平整光滑。桥是不准汽车通过的,在桥的上游不到十米的地方,建有一道滚水坝,坝面上就是载重货车通行的路,水从坝面上漫过,在下方形成一个小小的人工瀑布,瀑布下,是夏天孩子们最好的嬉水天堂。
陈维政走上桥,目光还停留在瀑布中,仿佛又回想起孩童时代在瀑布下玩水的情景,脚步也不由慢了下来。
“维政!”有人叫,陈维政忙把自己的思絮从瀑布那边拉回来,抬头一看,跟自己打招呼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身材很高大,很健壮,一头浓密的短发下是一对小眼睛,狮鼻阔口,短颌无须。一件迷彩T恤下面是一条墨绿色的旧西裤,脚上穿的是一双塑料凉鞋。
陈维政认识他是三爷爷家的孙子,叫陈维来,当过几年兵,退伍回乡务农。村里看他当过兵,就让他当了村里的治保主任。
“维来哥”。陈维政忙打招呼,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红塔山,发了一只出去。
陈村的人都姓陈,除了娶来的和倒插门的。据说,在清初,清兵入关,圈地杀汉人,原籍泰东的陈家老祖举家南迁,来到这里,与当地人通婚,慢慢繁衍出陈村这一支。
如今陈村最老一辈是传字辈,也就是陈维政的爷爷辈,陈维政的爷爷陈传喜排行第十五,属于比较靠后。陈维来的爷爷排行老三,已死去多年,是陈传喜的族兄,严格来说,陈维政与陈维来已经没有太多血亲,只是同宗而已。
“回来了!”陈维来接过烟,掏出一个两块钱的防风打火机点上火,关火后还下意识的摆一摆,试图灭掉火机里那并不存在的火苗。
“回来了。”陈维政跟他并不太熟,又很多年不来往,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应答他。
“这是十五爷?”陈维来指着挂在陈维政脖子上的包袱里面的四方盒。
“是的,是我爷爷”陈维政低着头。心中盘算,如果对方给老人家敬礼,自己应该怎么办。
“维政,有个规矩你知不知道?”陈维政一听对方并没有给老人敬礼的意思,而是问自己懂不懂规矩,不由得好奇起来,眼睛一亮看着对方。
“什么规矩?”
“死在外面的孤魂野鬼是不准进村的,你爷爷的骨灰盒子不准带进去”陈维来再一次用手指指着骨灰盒说,“哦!”陈维政还真没有想到这一点,一路上只是想回到村里就好办,有亲戚们帮忙,事情应该很简单。谁知道,满怀的希望还没到村口就是当头一棒!
“不让进村是你个人的主意还是全村人的意见?”陈维政心头有点火,压低声音问道。
“是我的主意也是村里的规矩”陈维来很严肃,也很认真。
“哦,知道了”陈维政没有争辩。转身走回去,来到三岔路口,见有摩托车在兜客,陈维政知道再把骨灰盒子挂在胸前不太合适,从空间里拿出一个双肩背包,把盒子放在背包里,再放上几件衣物把背包弄得很丰满,搭上摩托车向县城而去。
县城很近,十公里,摩托车不到二十分钟就在一家花圈店门口停了下来。
陈维政知道上高中时,这家店是一个姓张的同学家开的,不知道有没有换老板,很小心的问了一句:“张老板在吗?”
“在!”肯定的回答,随着话落,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汉子从花圈后面转出来。陈维政一眼认出来这就是同学的父亲,这是一个名声很好的人,外号白事张,主要的业务就是帮人办白事,吹打送葬,吃喝祭拜一条龙服务,平时做点花圈,卖点香烛,听说他的父辈还能帮人看阴宅号时辰,到他这一辈,这方面就没再听说过了。
“张老板有点事想请帮忙一下”陈维政没有去套同学的近乎,而是直接谈的生意。
“你说”张老板是老江湖,一抬手,一支红塔山递了过来。
“我是龙山陈村的,我姓陈。”陈维政连忙自我介绍。
“呵呵,龙山陈村的都姓陈,你是哪家的?”张老板对上下几十里估计都很熟悉。
“我爷爷是十五陈传喜。我叫陈维政”
“我知道你,你爸叫陈宝国,零五年古岭泥石流救人的烈士,你爸的大事是我帮办的,你是我家得春的同学是不是?”张老板不知道是记性太好还是生意太差,居然七八年前的事还记得这么清楚。
“是。”陈维政回答:“得春还好吧,有四年多没见了,现在做什么?”
“在鹏城打工,去年讨了个老婆,过年回来就是一家三口了,小陈你呢?”张老板很自豪。
“我一直在读书”陈维政不想再谈这个问题,转开话题。
“十五叔什么时候过的?”
“去年。”
“去年?”
“怎么过的?”
“在南城,他去看我,水土不服,病了,救不过来,就过了。”
“怎么现在才办事?”
“当时在那边就火化了,我读书,没办法回来,现在书读完了,才回来办事。”
张老板一边问,一边拿出一个记录本,在上面写着什么,估计是第一手资料,看来这是一个办事认真的人。
“想怎么办?”
“村里人不让进村,就不打算大办。反正下葬的地早定好,就在我奶的旁边。明天请几个苏维埃,拉几百砖,水泥沙浆,砌好就行,过几天碑刻好了,再装碑放炮。”陈维政说得很简单。苏维埃是当地人对农民短工的称呼,没有任何政治色彩,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行的称呼,已经无从可考。
“不要村里人帮忙?”张老板觉得这种做法有点与众不同,不太理解。
“不要,既然不让进村,就不再麻烦他们。”
“行。那你要我做什么?”
“请人、做工、买材料、香烛。砌砖、填土、刻碑、一条龙。我只管付钱”
“呵呵”张老板见陈维政说得很简单,就问了一句“村里人不会啰索吧?”
“来祭拜欢迎,来搞事就请他陪葬。”陈维政说得更简单。看来不让他进村对他刺激不小。
“呵呵,没那么可怕,你不用通知家里其它人?”
“不用了,我爷就我爸一个儿子,我爸也就我一个儿子,去年我爷过时,只有在南城打工的宝庆叔去了一下,村里也没有其它人去,不用管别人想什么。”回想起去年爷爷过世时的情景,陈维政心头不由得又是一阵犯酸。爷爷完全就是看到自己当时的样子活活气死的。陈维政不觉心里一阵绞痛。
“行,费用按实际结算。”张老板也很爽快。
“我先付两千块材料款,张叔你去做准备,我就在对面的水电宾馆住,明天我们一起下去。”陈维政说完,掏出二十张人民币,递给张老板,转身往水电宾馆走去。
张老板看着离去的背影,拿着薄薄一叠人民币轻轻拍着手心,总觉得有点不对劲。这小陈付钱付得相当爽快,两千元人民币完全不当回事,应该有钱。问题是这小家伙对村里人意见不小,如果明天与村里人发生什么冲突,就耽误事!想到这里,掏出手机,找到龙山陈村村委主任陈宝良的手机,打了过去。
很快,电话就打通了。
接电话的就是陈宝良本人,他跟张老板很熟悉,平时也经常在一起吹牛打屁。“白事张,这个时候打电话来有什么好事?”
“宝良老弟,有个事想问你一下,你们龙山陈村的族长还是你们家老爷子吧。”
“是啊!”
“十五爷陈传喜跟你们近不近?”
“近。十五伯跟我老子是亲兄弟,共爷奶的。”
“那去年他在南城过世,你们没有人去?”
“没有,天那么远,哪有那么多钱去,就在宗祠里设了灵牌,请人招了回魂,他又没有后人了,独独一个孙仔还癫了。”
“癫了?”张老板奇怪了“不会吧,刚才他孙仔还在我这里,正常得很啊!”
“在你那里?在你那里做什么”
“送他爷爷回来入土。”
“入土?入土不回村子,跑你那里做什么,还真是有点癫!”
“他回了村,你们村的人不准他带骨灰盒进村。”
“哪有这回事?不准进村那怎么办丧事,怎么入祠堂,废话!不准进家门的规矩是有的,怕给家里人带来什么不妥,这规矩你懂的啊!”陈宝良一听这话,也有点火大。
“可能是有人欺负后生家不懂事,还是想敲点好处!”张老板搞明白了,把自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那明天去葬山估计还会有人搞事,你最好告诉他们别搞事,今天听维政说,明天哪个敢搞事,直接打死陪葬。要是当真维政是你说的曾经癫过,有精神病史,那挨他打死还真是白打死。就算没有人去搞事,这回办事你们村里人堵路不让进村,还不帮忙办事,估计办完这件事,他们这一支也就跟你们断绝了,这事最好还是跟族长老叔商量商量看怎么办好。”
陈宝良打完这个电话,有点哭笑不得,十五伯在陈村已经是翻过去的一页,他那个仅存的孙子听过年回来的陈宝庆说那是完全废了,一天到晚只会冲人微笑,半句话都不会说。谁知道才半年过去,人家好了,还会回乡葬祖了。
也不知道是哪个欺软怕硬的家伙,把人给堵在村外不让进村,这也确实有点做过头,把人得罪很了,先把这个找出来,骂一餐再说。真要是惹火了那个神经病,发起神经来别说搞死一两个,就是搞伤一两个,那也麻烦。
至于断不断绝关系,那是无所谓的,十五伯这一支人丁那是相当的单薄,仅存的还是个精神病,估计这一支也就到头了。
十五伯这人的人缘一直很好,去年在南城过世因为远没办法去,可是在村里葬山估计还是有不少人来帮手的。要是族里不闻不问,那是要被人讲闲话的。
想到这里,走出了村公所,先回家找老父亲,商量一下明天怎么办。
村公所在陈村村头,是陈氏宗祠的一个角落,相当于门房的位置,宗祠正门外是陈村的风水池,一个差不多两亩的大塘,大塘的右首,有一棵千年老樟树,树冠很大,不仅盖住了三分之一鱼塘,还在另一边盖出了一个很大的广场,这个广场,就是陈村人自然的休闲广场了,夏天夜里,月光从樟树缝里撒下,斑斑驳驳,儿童的喧闹和老人的香烟,再加上一大堆育龄妇女肆无忌惮的说笑声,构成了这块广场生命的活力。村里办大事,这块广场是当然的会议厅、餐厅。广场一直延伸,延伸到宗祠最里的墙头,正正方方,足足有三亩大小。前几年,也不知道是那家的孩子弄回了一个足球,这里,又成了陈村孩子们的足球场。陈村人建房、种菜,从来不敢占用这块地,甚至连堆放建筑材料都不敢。宗祠、池塘、老树、广场,在陈家人眼里,很神圣。
鱼塘四周用青石围出一道塘边小道,这几年,陈宝良用公中的钱,浇铸了一些小水泥墩,拉上铁链,做成围栏,围栏里还做了一些水泥桌凳,供人休息。这一举措很得人心,特别是老一辈,每天在鱼塘边的大榕树下水泥桌上打牌聊天,十分满足,为首的就是陈宝良的父亲族长十八爷陈传平。
陈传平听了陈宝良的一番陈述,沉默了半响,吐出两个字“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