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带个裤头闯三国》赵骏甄宓小说精彩章节免费阅读

分类

8.目标:冀州常山

带个裤头闯三国
带个裤头闯三国

(本章节是为了介绍赵云而写,从网上找了大量的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使其与本书衔接的更加融洽,在此特别声明一下。同时也向那些写出了这些经典文章的作者致敬,他们是真正的“云迷”,与他们相比,本作者真的是不值一提。还要说明一下,把这些东西摘抄下来,并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下赵云,不管是喜欢赵云的也好,不喜欢他的也罢,希望大家都能对赵云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瑕疵,我们要向他们优秀的方面学习,而不是紧抓着他们的小辫子不放。不管怎么说,赵云永远都是俺在三国中最喜爱的人物,嘿嘿)

几天过后,赵骏已经从与秀儿的离愁别绪中挣脱了出来,心中只剩下了坚定,离愁别绪虽淡,但这并不代表赵骏对秀儿的感情也淡了,相反的,随着时间的增加,赵骏对秀儿的感情也是与日俱增,只盼望着能够早日学成归来,与秀儿相聚。

一路朝着冀州的方向奔驰,赵骏的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常山。

《三国演义》中,赵骏最为喜欢,也最为崇拜的就是常山赵子龙,在演义中,赵子龙的形象可以说是被塑造的完美无暇,就演义来看,整部书中,可以说除了那千古一相诸葛亮,最为耀眼的就是常山赵子龙了,他一生未尝败绩,五虎将中也只有他可以被称为是善始善终的,长坂之战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使曹军闻风丧胆,护的刘备幼子阿斗性命,这对于三国里的人来说,是前无古人的,而对于赵骏这个现代人来说,不仅是前无古人,也是后无来者!有诗赞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赵云截江夺阿斗也显示出了赵云的武勇与睿智,这是赵云第二次保得阿斗性命,可以说,没有赵云,就没有蜀汉那四十二年的政权。后人也有诗赞曰: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汉水之战,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徐晃围困,赵云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徐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曹*见亦惊叹:“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后在汉水以拒曹军,占得曹军营寨,刘备赞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也有诗赞曰: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嚎,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还有诗曰: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再有诗曰:长阪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全无敌,方表将军有虎威。

北伐之时,蜀军在凤鸣山与西凉魏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刺倒四子韩琪,射死三子韩琼,生擒二子韩瑶,后再刺杀韩德,威震诸军,而此时赵云年已七旬。从这场战役更是可以看出赵云的武勇真是当世无双。

说到武勇,赵骏就想到了他前世在网上看的那些三国武评的帖子,其中有一个帖子把吕布称做是“三国第一武将”而把赵云称作是“三国第一神将”看了这个帖子之后,赵骏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能力,能把赵云夸到那种程度,虽然文中举了很多演义中的片段作为例证,但赵骏还是觉得那作者夸的有点悬乎了,而另一篇帖子则比较客观的分析了赵云的武力,综其所述,赵云在演义中的武力应该排在第三,仅次于吕布与马超,赵骏不能说是反对,但也不是那么认同,总之,在赵骏的心中,还是比较支持我们的伟大领袖所排的那个“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说到演义,赵骏感觉最遗憾的就是没有让赵云和那号称“天下第一”的吕布大战一场。不知道在这个三国世界中,历史会不会因我而发生些变化呢,能不能让赵云和那吕布酣战一场呢?唉,不管了,事在人为,我一定要补上前世的遗憾,在这里亲眼见证一下赵云与吕布的交锋,赵骏就这样在心中下了决定。

而赵云并不仅仅在武力上出众,谋略与政治方面,赵云也有着别的武将所没有的独到眼光,历史上赵云的计谋远见主要表现在三件事上:1.益州之驳:赵云为刘备在益州立足收揽了民心。而有人以刘备分地是为安抚将士之心为由,认为赵云做得不对.其实不然,在刘备入蜀时就已对手下功臣作了封赏(三国志先主传载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对功臣们来说,分地不过是锦上添花之举,而对百姓而言,则是雪上加霜之祸.而刘备刚定蜀地,民心未定,曹*也对此虎视耽耽,赵云之谏,实为务实之策.2.汉水之战:此战是证明赵云的军事才能的最佳代表,在此战中,赵云指挥若定,充分把疑兵之计与地利相结合,大败曹军,使其士气大丧,极大地促使了曹*的退军(曹*退兵原因为亡者日多,事见武帝纪).另,汉水之战也为我国文库增加了两个成语,偃旗息鼓和一身是胆.3.伐魏之谏:且不论此谏中所表现的先公后私的品格,不论此谏中对时局的明晰之言,单是此中提出的伐魏方略,就足以让人心折了.赵云的伐魏方略无论是实用性或影响力俱远胜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清·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就曾说过: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

宋代的萧常也说过:云虽虎臣。其所建明。通达国体。如还田宅以系民心。留军资以须冬赐。赦吴而专事魏。有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纳赵范之兄嫂。以远同姓之嫌。律己之严如此。方时诸将。其最优乎。

徐奋鹏也说过:子龙不特浑身是胆。殆浑身是智。为三分之完人欤。

从这些事例与评价中不难看出,赵云的确有着非同的谋略与政治头脑,然而子龙之优,并不仅限于此,他更有非常人所能有之仁德、忠义、平实稳重三大人性优点:仁:子龙先属公孙,后归刘备,二般选择,原因皆是希望得遇仁义贤明之主,好能忠君救国。为汉氏乾纲,为天下百姓,倾尽所学,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当逢乱世,欲涉足天下而不以自身安危、荣华作想,却是顾及天下百姓,如此大仁大爱之心,当世又有几人能及!

忠:赵云归属刘备之后,为其征战一身,可谓血染征袍,其间临强敌如猛将张辽、典韦、许诸,临险境如陷于百万敌军重重包围,临美色如有倾国倾城之色之樊氏,终究心志如一,未萌反意,一心忠于刘备,忠于大汉。比之素以忠义闻名的关羽亦不遑多让。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就曾写到:樊氏国色,而子龙不取,贤於关羽之乞娶秦宜禄妻去远矣。

平实稳重:赵云一生功勋无数,更对少主有两次救命大恩。其地位可与生为刘备义弟的关张二人并驾齐驱。然而云从不居功自傲,不似张飞趁醉鞭笞部下,更不似关羽狂妄到侮辱吴主孙权。赵云那不庸不锐的作风使得他成为蜀汉集团中最受部下推崇的人,千古名相诸葛亮最欣赏的是赵云,后起英杰姜伯约最崇拜的也是赵云。可见其人之稳,大有泱泱仁者之风!

以上三点亦是人生在世难求之品行,却又在赵云身上一一体现。当真千古难遇!

这一切的一切,使得赵云成为了三国里人气最旺的人物之一,也是很多人心目中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赵骏就是赵云的粉丝。但由于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中,赵云的战绩比较少,尤其是缺乏统率大军、独镇一方的表现,人们对历史上赵云为将的真实能力产生了质疑。加上演义描写和民间流传里赵云的声誉和威名太盛,导致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成了坚定的贬赵派,对历史上的赵云嗤之以鼻。对此赵骏并不赞同,一下几点可以证明。

一.关于《三国志》《三国志》,一般认为作者是陈寿(233~297年,原蜀国人,仕蜀时为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于吴亡(280年)后开始撰写的。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史应为他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由陈寿自采资料。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原是各自为书,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裴松之(372~451年),南朝刘宋初官中书侍郎,奉命作《三国志注》(史称《裴注》),元嘉六年(429年)奏上。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陈寿的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又指出它“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裴注搜罗广博,引书首尾完整,不加剪裁割裂。所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余种,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今天已经亡佚的。对于三国时代历史的研究,《裴注》的重要性不下于陈寿本书。

虽然史书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佳依据,较之演义,其可信度绝对要权威得多,但史书并不完全等于史实。因为史书也是人写的,是人写的,就会受作者所采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影响,也必然要受作者个人情感以及当时所处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不同的史书不乏记载不一致、甚至相悖的原因。

《三国志》中的魏书和吴书,以当时已经传世的两国原有史书为基本材料,也就是说这两国的史书应该是在魏国、吴国未灭之时写成并存世的。当朝统治下所作的当朝史书,很难避免为本国讳恶扬善、为他国讳善扬恶的现象,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多少是要打个折扣的。

《三国志》成书于晋,因此必然要为晋朝统治者――司马氏讳恶扬善。比如魏甘露五年,年轻的魏主(高贵乡公)曹髦不甘为傀儡,率数百侍从欲攻司马昭,被弑。《汉晋春秋》等史书对此事都有详细记载(1)。但在《三国志·魏书四·三少帝纪》中却只有区区的十二个字:「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曹髦之死的背景、过程都完全隐去了。

虽然魏、晋实际上都是由权臣篡位而立国,但在形式上,它们都是禅让的产物――魏受汉禅让,晋又受魏禅让(2),是正当的朝代更替。因此《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主的传记称为“纪”,而蜀、吴两国君主的传记则称为“传”;因此也存在相应的讳恶扬善的问题。比如赤壁之战,是奠定鼎足三分局面的关键战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等史书对此亦有详细记载(3)。但《三国志·武帝纪》对曹*此次惨败的大战是这样记载的:「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虽然如此,但魏书、吴书毕竟是以当时已传世的两国史书为基本依据,因此其材料相对还算比较完整而切合史实的。而蜀国则没有现成史书,完全是由陈寿自采资料撰写。因此,在魏、蜀、吴三书中,蜀书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蜀书的不完整性以及与史实的偏离度,应该是三书之中最大的。

二、关于《三国志》里的赵云《三国志·赵云传》十分简短,即使加上裴松之注所引的《云别传》等史料,整体上仍然很简短,战绩记载很少。很多人以此为依据,对历史上的赵云给予了质疑和否定,认为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对此,赵骏并不赞同。

1、关于赵云只是一个保镖。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赵骏对此并不赞同,不能因为赵云早期做过刘备的主骑,长阪时又救过甘夫人和后主,就断言他的身份是保镖。象典韦和许褚,《三国志》里都是明明白白点明了他们是曹*“中军宿卫”、主要职责是护卫主公的。倘若赵云的身份和他们一样,《三国志》里不会不点出来。另外,「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刘备统兵入川,而赵云却留在荆州,他不是保镖就已经很清楚了。至于「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明显是一员统兵的将领,典韦和许褚都没有过这样的统兵经历。

2、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

在《三国志》里,赵云的战绩记载确实很少。但是,正如前面说过的,蜀国原本无史,也就是说原始的史料记载缺失,完全是靠陈寿去采集的;加上陈寿奉魏为正统,因此蜀书是三国里最简略、也最语焉不详的一书。不仅仅是赵云,象关羽、张飞这样公认的名将,在《三国志》的记载里都是很简略的。关羽除了白马刺颜良以及襄樊之战外,并无其他战绩记载;张飞除了长阪据水断桥、与诸葛亮入川、巴西败张郃以外,也缺乏其他的记载。这两个人的战绩记载,比起魏五子良将、曹、夏侯等人远远不及,但陈寿对他们的评价却是:「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可见,《三国志》里对蜀将的战绩记载都很少,有其客观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赵云一人,也不足以成为否定赵云的理由。

3、关于赵云的谥号。

赵云死后,追谥“顺平侯”。有人觉得“顺”、“平”二字均和骁勇善战挂不上号,因此把这也当作赵云能力和功绩平庸的一个证据。但是,谥号只是一个尊荣称号,不是非要使用“勇”、“猛”、“壮”这样的词的。比如:夏侯敦和曹仁均谥“忠侯”,夏侯渊和乐进均谥“愍侯”,曹洪谥“恭侯”,张飞谥“桓侯”,这些名将的谥号又能说明什么?

4、关于陈寿对赵云的评价。

陈寿评曰:「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

看到“爪牙”一词,很多人把这个评语也当作贬低赵云的依据,其实是完全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陈寿将黄忠和赵云并论,喻为“爪牙”,比作“灌、滕”。

(1)、强挚壮猛:是强壮勇猛的意思,黄忠和赵云都是猛将,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了。

(2)、爪牙:这是猛兽最具杀伤力的两件武器,如果没有了爪和牙,猛兽就成为废物了。所以,“爪牙”一词在这里显然是褒义词,形容黄忠和赵云是蜀汉集团里最骁勇的将领之一。

同样曾被喻为“爪牙”的,还有曾以七千人大破东吴十万众的曹魏名将张辽和李典。《三国志·张辽传》:「六年,(文)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张辽在魏五子良将传中位列第一,战功赫赫,深受曹*父子器重喜爱,恩遇极隆,被不少人视为三国第一名将。张辽死后,曹丕“为流涕”,后来又追念他和李典之功,下诏表彰,以“爪牙”称之。“爪牙”怎么也不会是一个贬义词吧?!

3、灌、滕:即汉朝开国名将灌婴、滕公夏侯婴。灌婴年纪虽轻,但冲锋陷阵,作战英勇――「疾斗」、「战疾力」、「疾战」、「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为刘邦骑兵统帅,曾率兵穷追项羽,破之,迫使项羽自杀,扫平了刘邦称霸的最大障碍。夏侯婴(即夏侯敦之祖)统领兵车部队快速攻击,作战勇猛――「以兵车趣攻战疾」。其战车部队虽然攻坚不如步兵,却可横扫千里,长驱直入,为刘邦迅速入关、攻破咸阳立下大功。在刘邦开拓帝业,以及称帝后平定诸王叛乱的峥嵘岁月里,此二人均历战无数,战功赫赫,封赐极隆,俱为当之无愧的一代名将。陈寿将黄忠、赵云比作此二人,是一种很高的赞誉。只要看看《史记》里灌婴和夏侯婴的传记,就很清楚了;而“赵云只是一名平庸将领”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

三、总结虽然《三国志》里关于赵云的战绩记载很少,但蜀书与魏书、吴书不同,本身就缺少原始的历史资料;加上陈寿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整部蜀书都相当简略,对关、张、马、黄、赵的战绩记载都很少,因此不能凭此而否定赵云。陈寿将这五个人同列一传,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至于陈寿最终的评价,显然是对赵云的高度赞誉而非贬低。因此,赵云在历史上的能力虽然不能与演义中那样相提并论,但肯定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出色将领,绝非象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平庸。

另外,赵云忠、义、仁、谦,在人品上是十分值得敬佩的。而他“劝刘备将成都田宅归还百姓”、“力谏刘备伐吴”,都是战略层面上的眼光,是具备政治智慧的人物,在见识上比一般谋士还要强,这对于一名武将而言是很不简单的。

这等等等等,都说明了赵云不仅在演义中是个有武有智的人,在历史上,赵云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将领,虽然不如演义中那般夸大。

回想完了这些关于赵云的信息,赵骏想要去常山的心情更加急切了,不由得扬鞭策马,向着那心中的目的地冀州常山飞驰而去.......

上一章
微信阅读